悟見講綱:修心養性真修道
一、返回不動的本性
萬物皆具理性,理性就是佛性。
六祖說:「菩提自性,本是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八風吹不動:蘇東波與佛印禪師—
讚佛偈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穩坐紫金蓮。
「八風」是佛家語,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二、修回理性不容易
我性如灰的故事
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也修忍,很久很久不發脾氣,自己就生了驕傲心,賣起廣告來。在他門前掛了一個招牌,招牌上寫「性如灰」,讓別人知道他是一個沒有脾氣,不發火的人。
三位小沙彌守默語戒的故事
同心同德班守默語戒的故事
三、發展理性成聖賢
濟公老師説
就是因為個人之氣稟不同,物引所異,而理性之發展不一樣;
氣稟淺而物引少,理性發展強,立志效法古聖先賢者,就是聖人賢人;
氣稟深,而物引多,理性發展弱,貪戀鏡花假景者,就是愚人凡夫。
換句話或說,誰能克伐氣欲,複明理
Important: PHP 7 will be removed soon. Please switch to PHP 8 in your control panel.
,就是聖賢;不能克伐氣欲,恢復理性,就是凡夫。
譬如明鏡,本體原是純明,但是經過時候多了,就落上灰塵;如不加以洗拭,那明鏡決不會再明。
人的理性也是這個樣子。
所以,儒家說「存心養性」,道家說「修心煉性」,釋家說「明心見性」。法雖不一樣,而教人恢復理性則一也。
四、五教宗旨不離心
儒: 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釋: 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道: 修心煉性,抱元守一。
耶: 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回: 堅心定性,清真返一。
五、儒家存心養性
儒曰:「存心養性,執中貫一。」存心養性:就是心存天理,存道心。去私慾,保養固有的天性。執中貫一:固守中庸大道,萬事萬物均通於一理,一以貫之。時刻都不離開道。
孟子盡心篇:「存其心養其性。」保存天心、良心、道心,保養天性、靈性,使其恢復本來面目,乃儒家存養的功夫。
六、佛家的明心見性
佛家的達本還原,相對的是「明心見性,萬法歸一。」明心見性:明白自心的品質。見性:徹見本性,心明性現。
萬法歸一:萬法因緣而生,緣起如波。一者道也,真理如水,水隨緣而生波之相。
一之體應緣而現萬法之相,波之性即水,萬法之性即一,故萬法終歸回於真理。
七、道家的修心煉性
老子要人「修心煉性,抱元守一」,那就是歸根復命的實修功夫。
抱元守一:簡單說 就是守住元神,心不要意亂紛飛。
八、回理性要用心修
濟公老師説
為師希望徒兒們,修道一定要從心下手,而「心」要從「性」出發,才能平衡這個不定的心。
徒兒們千萬不要帶著凡夫的心去分析別人,也不要帶著這個「血心」去記住一切不乾淨的東西,不愉快的事情,應該帶著「清淨心」,去處理事情;
九、如何回復理性?
明師一指,自性覺;無字真經,自心正;古道合同,自身淨。透過玄關,明師一指,以祖師天命點出世人的妙性本空的諸佛心印,含寓著無形的無極,我們佛性流露與十方諸佛默契交融。
詩曰:
大道普傳在世間
速訪明師把道求
若不深究歸元理
無常一到無路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