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見講綱:修身修心修性
一、修道的綱領
濟公老師說
修道莫過於修身、修心、修性。
修身莫過於慎言行
修心莫過於寡慾
修性莫過於除罪過
二、修身在認錯改過
濟公老師說
修身:所謂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見人而不自見者矇,言人而不言己者失,所以聰莫大於自聞,明莫大於自見。
聖人皆有錯,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是因為知道認錯改過。
三、凡夫之毛病有幾?
濟公老師說
凡夫之不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只知我對、我是。故聞諫而仇則敗,過而不知則蔽。迷而不反則惑,好直辱人則殃。
以言取怨則禍,自厚薄人則仇。親讒遠忠則惛,慢其所敬則凶。行不依理則亂。所以言莫過於苛,行莫過分。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三、講話要心平氣和
濟公老師說
講話時要心平氣和,處事時要老成持重,細聲慢語,道理自然圓通。從容無迫,態度自然端莊。
四、隱惡揚善以修身
更要望人休過,怪人休深,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只記人好處,則天下人皆友。只記人壞處,則天下人皆敵。這是修身方面的涵養。
五、治心先要除慾
濟公老師說
修心:治心先要除慾,所謂慾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性為慾汨則亂,心為物
Important: PHP 7 will be removed soon. Please switch to PHP 8 in your control panel.
則爭。
私慾越大,氣量就越小,物慾越多,成佛就越難。
故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乃生妄心而有貪求,即是煩惱,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
六、有道之士不爭
濟公老師說
上士不爭,下士好爭,為了爭名奪利而拼的你死我活,如果不與人計較,則煩惱去矣,故不與人爭利,則憂愁去矣。
七、常遣其慾心自靜
濟公老師説
常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看破金錢以過人生第一關。識透情色以過人生第二關。悟透生死以過人生第三關。這也是修心的要素。
八、懺悔行功消罪過
濟公老師說
修性:罪過與業力,是需要用懺悔,跟行功立德來補助。功德是回天的行李,也是見上帝的禮物,成佛的因素。
試問那一個仙佛不以功德救於人;那一個聖賢沒有不以言德立於世。所以功德就是濟世救人,有善於社會,有功於道中。有德於眾生。
況且仁能感化人,義能感動人,故君子能行仁仗義勇為,這就是君子積極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