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見講綱:彌勒佛之修行特色(新)
一、彌勒佛的慈心三昧
慈心三昧--即專心致力於慈心,觀想一切眾生普遍蒙受喜樂。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的念頭。
彌勒佛的初發心:不食眾生肉,即是慈心三昧的展現。
彌勒佛前身留之王說:『這個慈心定的光明,真是很偉大,我將會常常修習慈心三昧。』大王發完此願後,便專心修習慈心定,不食眾生肉。
二、彌勒二字的意義
彌勒意解為慈也.彌勒的名字叫阿逸多,譯成中文即「慈無能」。
所以彌勒菩薩的姓名,譯成中文,就是「慈無能勝」,意即天下中,沒有任何力量,比慈心更優勝,即慈心是天下無敵的。
三、不食衆生肉
彌勒佛前身仙人說:
「寧可自己殺身破眼目,受種種痛苦,也不忍食眾生肉!
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常不食肉,而入慈心三昧,直到成佛,永遠守住不食肉戒!」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四、彌勒的忍辱修行
彌勒忍辱偈
老拙穿破襖,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 &n
Important: PHP 7 will be removed soon. Please switch to PHP 8 in your control panel.
bsp;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氣力,
他也無煩惱。
五、彌勒佛不斷煩惱
彌勒佛累劫以來,已經成佛,但不捨眾生,時時示現於諸法界中,渡化眾生離苦得樂。
彌勒佛來到人間降世,跟我們人一樣,都有生老病死,種種痛苦,這些都是煩惱,彌勒佛降世,也免不了,這叫做「不斷煩惱」。
但彌勒佛雖落入因果煩惱中,但不迷昧因果,覺性常在,廣度有緣眾生。
六、彌勒佛不修禪定
不修禪定:是不參禪打坐。小乘根人,只知打坐,做個自了漢,縱然有成,頂多到氣天,仍在輪迴中。
大乘佛法是覺行圓滿,不參禪打坐,覺的功夫是拜明師求道,找到生死覺路。
行的功夫,是廣度有緣眾生。
彌勒佛不修禪定,只修大乘菩薩道,如此方能化娑婆為蓮花邦。
七、彌勒佛遊戲人間
彌勒佛化身為「布袋和尚」。
長得矮胖,肚子奇大,且行為怪異,天要下雨的時候便預先穿濕布鞋,天晴時則穿木屐,
常用竹杖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凡所需的用品都裝於布袋內,因為出門經常布袋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偈:
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八、彌勒佛之大愿力
彌勒佛之大愿力:要將娑婆世界化為蓮花邦,成就人間淨土。
因此愿力,奉老母之命掌天盤,負責救渡人天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