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見講綱:儒家中庸之道(心法篇) 180405
一、曾參的忠恕之道
曾參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註:盡己之心叫做忠,推己及人叫做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叫恕。
二、儒家之明明德
「無上法」的盡己之心是「明明德」。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盡心是盡己之力。
要和本性連在一起,也就是率其性,盡己之心,一定要知性,知性才能事天。才能天人合一。
三、曾子的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四、修天道循序而進
大學篇:三綱八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子思的中庸心法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六、修道人做好慎獨
中庸上説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七、致中和即是行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Important: PHP 7 will be removed soon. Please switch to PHP 8 in your control panel.
,萬物育焉。
八、至誠能參贊天地
中庸曰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