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見講綱:孔子思想與天道
一、孔子求道於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於是孔子求了道,求道後,孔子讚嘆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二、孔子猶龍之嘆
孔子讚美老子德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三、允執厥中即是道
論語曰:「咨!爾舜!天之曆數而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又,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爾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四、孔子思想在中道
又舜傳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中」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相傳之心法。
五、孔子勸人求天道
蓋「中」為吾人性靈之所在地,知此至善寶地,方為真知,而後有定。
孔子引述詩經「緡蠻黃鳥尚止於丘隅」,吾人豈可不如緡蠻鳥乎?
六、孔子的
Important: PHP 7 will be removed soon. Please switch to PHP 8 in your control panel.
矩之道
孔子説:「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一念一行,完全不離規矩,完全合乎道。
「矩」就是叫人守禮,由人守禮,天道弟子蒙明師指玄後,知其所止。
「止」是什麼,止是指止於至善,受明師一指點,點的這個地方是你至善之處。
七、孔子傳道於弟子
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得道後,「唯」一聲,代表讚嘆,如同佛陀、孔子、惠能大師之讚嘆一樣,讚嘆道的殊勝。
八、得天道不容易
孔子另一弟子子貢,錯失了得道的機會,感嘆的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言性與天道,就是心法,乃代代祖師心心相印的正法。
九、曾參的忠恕之道
曾參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即是中心如心,中心即是天性所在,明師指點之處,暗示世人要求天道。
十、求道才能明明德
「無上法」的盡己之心是「明明德」。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盡心是盡己之力。要和本性連在一起,也就是率其性,盡己之心一定要知性,知性才能事天。才能天人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