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823|回復: 0

活佛老師慈悲:回天五資糧

[複製鏈接]
345mp3 發表於 2015-10-18 21:5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活佛老師慈悲:回天五資糧

轉載自   http://boktakhongkong34.pixnet.net/blog/category/1501863

回天的五個資糧:德性、戒律、心念、火候、愿行。
                             

德性篇

德性,是圓滿境界。有了德性,不論在聖在凡,皆能處世圓融;即使受苦受毀謗,也能化於平淡。──濟公活佛



(一)德性,是修身的根本

◎仁者無敵,一個人若有才而無德,便會遭來別人的嫉妒;如果能力強,德行就要愈齊全才行。一個有仁德的人,大家都會心甘情願地跟你在一起。道是本來面目,德是當然的行為,你要學習率性而行,把當然的行為做出來。



◎禮貌是一個人修養的指標,涉及一個人的德性,也表現道的親切與尊貴。所以初步的功夫,要做到「非禮勿視」,道德經不是講「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嗎?眼不見心不亂,慢慢的就習以為常了。這一切都要心正,從根本處下手。                                                      

◎修道要蘊含德性,而德性是什麼?那是誠於中、形於外的表現。若真心想幫助他人,就不求回報,默默地去做,這才是真德性、真功德。徒啊!要記得「養德」啊!



◎修道是修什麼?修心。那麼心怎麼修?八八六十四卦裡哪一卦最強?是不是謙卦?修道人得學會第一個要「謙」。「謙」字有個什麼邊?是不是「言」?言,代表言語、言詞、表達,就是在言詞上表達得要得體、要謹慎,由誠心敬意所講出來的話,那麼心真一切就真,心誠萬事就靈。你心真、心誠,你心低下,所講出來的話,不就是「謙」了嗎?



(二)身、口、意,三業要清淨



◎你們要有豐富的德性,就要有豐富的經驗,以便濟渡眾生的所需,你們也要有普渡眾生的大志愿,才有辦法德普人間。首先,脾氣先改,身、口、意,三業要清淨。                                                        

◎老師我不是曾經說過嗎!徒兒傻傻沒關係,傻人傻到家就好,是不是?修道辦道不是憑你的口才能力,不是在爭、在計較誰贏誰輸,誰辦得好,誰辦得廣,輸贏是在什麼啊?在「真修實煉」。你們常在口舌上爭輸贏,是不是啊?輸贏決定在誰啊?會講話的人?那有用嗎?從你們的口修起,好不好?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要如何做掃除工作呢?

一、掃地時,角落是最難掃的,而修道的小節也是最難注意到的,修   道要修到連最細微小節處都注意到才行。

二、地要每天去掃才會乾淨,修道的工作也是每天都要做。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義即在此。



三、地再怎麼掃,門窗緊閉仍會有灰塵。所以修道修心,就是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從根本處著手,而不是只靠不去看、不去想、不去說、不去聽來遏止。白陽的修道人都是在鬧市中修,故必須從根本處著手,真正由心地的修養、修持上來下功夫。



◎你們現在不是每個人都說要美化環境、美化家庭嗎?有沒有想過要美化心境?美化你自己和每一個人的心境,更進一步去美化你的整個人生。還記得求道時,不是叫你們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嗎?說好話是美化言語,做好事是美化行為,存好心是美化你們的心境。美化面容,臉上就沒有嗔怒,滿面笑容,而不是在外表上做美容。相由心生,你的心是美的,面相就不會醜到哪兒去。簡單的講,就是要去美化言語、美化行為、美化心境,再美化為更簡單的滿口好話、滿手好事、滿心的歡喜,再讓你的歡喜去感染別人。這根本要抓得住,而不是在枝末上用功夫,這就是心的作用。所以說,修道修心,要美化心境,這個心須純正,聽懂嗎?



◎守著你的耳朵、你的眼睛、你的鼻子、你的嘴巴,沒有一點知識的作用,全靠你這個心做為主人;但是你現在的心邪了,六賊眼耳鼻舌身意全都造反了,才會淪落到四生六道中受苦。修道就是修這個心,心一定要純、要正,不可稍有偏差。



◎行善不為人知才是真善,如果行事能坦蕩磊落,還會畏懼背後讓人挖一個窟窿嗎?除非是心不平氣不和、疑神疑鬼!既不做虧心事,夜半當然不怕鬼敲門了。

◎修道要涵養氣質,切不可深藏心機,這就有愧於修道的名了,要記得「養德」,望徒兒們能朝這目標去做,修心、修身、修口、修意,修去一切不正的。懂嗎?



◎大家已經求了道,接下來所需要的就是一個「行」字!只有「行」,才能創造天經地義之德,才能成就聖賢仙佛之偉業,記住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耕耘才有收穫,這徒兒們也都知道。為師要講的是,每一位徒兒想要採收「成功歡笑的果實」,就要勤於耕耘。



(三)反省,可以終身寡過

◎末後修道要時時自我省察,一個能時時反省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的過錯。古時一日三省吾身的是曾子,他用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

  一、為人做事有否盡心?二、對人是否信實?三、求學有否溫習?

一個修行者,若能每天反省對人對事及對道的學習,能時時溫習,則可終身寡過。學道者可以把曾子做為學習的對象。修道就是要「當思己過,而不論人非」,這不是常講的嗎?「有過歸己,有功讓人」,你們有沒有這樣?

◎修道人要學習「聰者聽人」,而不是一味地固執;再學習「明者反觀」。聰明的人是不固執、多聽別人的勸導,靜的時候能存養省察,動的時候不亂我心,時時刻刻反觀自醒,反省一下自己的思想,有沒有合乎天理良心?反省自己的行為有沒有違悖天經地義?也就是說,一個做好的人、成功的人,並不是因為他的聰明,而是因為他肯「多用心、多費心」,才成功的。只要你肯下功夫,與聖賢又有什麼兩樣呢?



戒律篇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濟公活佛)

(一)以戒為師,不致放逸

戒律要守,就不是做給人家看的,而是做給自己看。你們修道

是圖個表面功夫而已嗎?別人看得到的界限,就做得戰戰兢兢,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就鬆懈得很,這就是表面功夫,對不對?



◎戒律要好就要謹言,一個默語戒都守不好了,更何況其它的戒律!火候、愿行要怎麼行啊?火候不煉,心念就更難守了喔!



◎懂得佛規禮節嗎?能一一遵守嗎?每次都要你們用心念十五條規,

一、尊敬仙佛

二、遵前提後

三、齊莊中正

四、循規蹈矩

五、責任負起        

六、重聖輕凡

七、謙恭和藹

八、勿棄聖訓

九、莫著形象

十、手續必清

十一、出告反面

十二、不亂系統

十三、愛惜公物

十四、活潑應事

十五、謹言慎行

因為念久了,印象就來,有深刻的印象,才能讓你們記住,不致臨時抱佛腳。要知道,佛規不是只有在佛堂才要守,出佛堂要不要守啊?



◎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大事、小事,一定要有誠敬的心,就像你們的叩首,有沒有誠敬的心在叩呢?如果沒有,有叩跟沒叩是一樣的。徒兒們的雜念太多了,連叩個頭都不能專心,胡思亂想,這就是誠敬心不夠的原因。戒律的作用,不就在收心,收攝那個妄動的心嗎?



(二)盡心守份,也是一種戒律

◎你能盡心盡力,就不愧於天地,因為盡心才能與天地相容,如果你無法盡全心,就沒辦法做天下事,就連吃飯也沒辦法安心。道在日常啊!吃飯是基本道理。我們立足於天地之中,就要行乎自然,才能達到圓滿。在這之前,你要學會尊重生命,也就是尊重他人。生命的本源就在天地中,你不盡心,無能知曉本性的奧義呢!



◎修道一點也不麻煩,既不耽誤時間,又不影響家庭,你如果在人世間不能像天堂一樣,到哪裡都會有麻煩、爭執、困擾的事發生。做人啊,就是要守本份,仙佛也是由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就如同種田的要專心種田,上班的要專心上班,不可種田的想要做老闆,做老闆的想當總統。既然你們想成仙作佛,就要把基礎打好;菩提樹要種得深,風來就不會倒。



◎凡事專心去做,才會成功,如同吃飯必須專心的吃,才能吃出滋味,做任何事都專心,那就是「道」。由此看來,做事與修道是不會互相衝突的,把你在佛堂修道的經驗用在生活中,就能聖凡兼修。



◎修道並不是說天天跑道場就是修道,也不是說上台講道就是修道,當然也不是一味地緊跟隨前賢身邊就是修道!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跟隨前賢或跟為師跑、代天宣化,這可能嗎?當然很難啦!有凡才有聖;有聖,凡才會如意。修道可別儘湊熱鬧、人云亦云,要懂得守住自己的崗位、職責,該做的事就趕緊去做,毋需多擔心「我一天沒跟上,就沒有功德」,功德不是這樣來的!問心無愧地做事,坦坦然然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才合乎道。



◎修道最主要在於「用心」與否?其實,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有人去行了,就有所體悟,若能一方面看、一方面講、一方面聽、一方面行,心中自有體悟、昇華。你們都是善良的人,可惜的是,知道道好,就是不知道要修啊!



(三)克己,是戒律的起步

◎我們學聖賢之道,第一個是「克己」的功夫不能讓。什麼是克己?克制自己一切的慾念雜想。不是你本份該去想的叫「妄想」,所以要用克己的功夫來對治它.

      

◎如何克己呢?

一、冷靜。這不是一次就能冷靜下來,是要慢慢、要功夫的.                  

二、意守玄關。           

三、凡事都是自己的錯,所以要並用三寶.

四、將心比心。         

五、替換定律。不急不緩,做到中庸之道。                           

六、反求諸己。凡事先想一想,仔細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錯?

        修道是要對自己有所要求,而非讓仙佛來要求你們。



◎常言道:「聖賢過多,愚人過少。」為什麼聖賢會說自己的過錯很多呢?因為修道就像煮菜,廚師炒個什錦大雜燴,上菜了,這色香味俱全,但是好不好吃呢?火候功夫怎麼樣,這就得看功夫到不到家了。修道不能像只有外表看起來漂亮的菜,但是內在怎麼樣?味道香不香?營不營養?咱們講的是實質的東西,不做這個外相,所以修道得用心去體會。

◎當你們有了習性時,就很難生存了,人與人之間也很難和平相處,你也會變得很難入境隨俗。所以「修道」兩個字就是「化性」,而不是忍氣,忍氣會厭氣、會散氣,所以要化性,把它化掉,化解掉脾氣、毛病和個性。





心念篇

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智者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故當善護其心,一心傾,則證菩提。──濟公活佛

(一)當你有心結時,如何打開?

◎怎樣才能「改變自己」?想想自己的心結到底在哪裡?到底為了何事而想不開?為什麼走不出來?受到什麼阻礙?要把這些問題看清楚,為什麼會做不到,問題在哪裡?為什麼當會覺得很為難,是不是個性的問題?為什麼會覺得很無力?為什麼人家可以走得很好,而我卻重心一直都不很穩?是哪裡生病了?修道不是都講「轉念」嗎?聽課都聽那麼多了,會不會轉?



◎過於恐懼,就沒辦法得其正!過於好惡也沒辦法得其正啊!你修道修得愁眉苦臉,什麼原因啊?心結沒打開是不是啊?修道身心不健康,讓人家覺得是變態,可不可憐啊?修到最後,腦袋裡不裝道理,只裝一些是是非非,可不可悲?身為前面的人,你腦袋裡裝著某人怎樣啊!某人要改進啊!那是最可悲的。每個人都有眼睛,每個人都會看,現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多說少做,有沒有感覺?



◎當你心有千千結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解鈴還須繫鈴人,心中的障礙須自己去突破,再怎麼溝通不了的,也要試著去溝通。



◎當你聽了許多的是是非非、毀毀謗謗之後,你還是要告訴你自己,要來道場,道場需要你。



◎當你處在逆境考驗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要以樂觀、感恩的心態,來面對這種種的處境與困難。



◎當你與同修有分歧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辦上天的事,一定要同心同德,才能夠圓滿達成任務。



◎當你與點傳師、前賢意見不合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不管前賢對不對,你還是要尊重前賢、謹守佛規。為什麼?因為你固執己見,所以要先學低心下氣、圓融的心,以接受諫言。                                 



◎當你有所疑惑,沒辦法解答,又不敢問前賢、點傳師的時候,你怎麼辦?從四書五經中找答案.

                                                                    ◎當你的心念有所雜亂的時候,是你被他人所牽引,趕緊二目守玄、緊握三寶、默念五字真言,真假自明.



◎不要當錢的奴隸,每當點傳師要你出國辦道的時候,你不要找藉口,你要告訴你自己,眾生需要你的慈悲心挽救。

◎當你遇到人家對你的毀謗、批評時,你要忍辱負重,不要管他人說什麼,只要無愧於天就好.

         

◎當你遇到順境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你要告訴你自己,上天給你這個好機會辦道了.

                                                                    ◎當你認為你自己的心念有偏差的時候,多點時間讓自己調整.

                                                                    ◎當你修道到中途的時候,你會懈怠,這是一個過程,你還是要不斷的鞭策自己,要始終如一修道辦道.

                                                                  

◎當你發現你在道場愈修愈痛苦、離道愈遠的時候,要告訴自己─認識自己.

                                                                    

◎當你見到別人在說是非的時候,你是要走,還是跟他一起說人長短?你要告訴你自己,做個真修實煉的人,不要做個是非人。

         

◎當你認為你自己什麼都不會的時候,你要趕緊充實你自己、提昇心境。                                                                                                                       

◎當你發覺你已活在別人對你的看法時,你要告訴你自己,要跳出這個漩渦。                                                                                                              

◎如果你認為你真的盡心盡力,反而眾生不理你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百戰百勝、再接再勵.



◎當你發覺你處處要求別人照你的意思去行,而他人不理睬你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當你想護持整頓老○道場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從本身開始著手。                                                                                                                          

◎當你發覺你的後學什麼都不會的時候,你不可以獨善其身、輕視他人,你要把所會的都教給後學.

                                                                 

◎當你認為你的意見是正確,而別人不遵從的時候,你還是要以圓融的態度,私下溝通。你要告訴你自己、問你自己,是你做的方式不對,是否你太尖鋒,以致別人不採信、不照你的話去行?                     

◎當你在道場發覺你的人際關係不好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改變你自己,這不是別人對你有所偏見,而是你自己做得不夠圓融。         

◎當你發覺你有嫉妒、怨恨、不滿對方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多看別人的長處與優點.

                                                                                    

◎當前賢給你的意見,你沒有辦法採信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 己,前賢走的路比你多、比你還要有經驗.



◎當你知道有同修不修不辦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趕快把他從深淵裡救出來。                                                                                                   

◎當你對後學有意見、有成見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老○、老師都不放棄他,你為什麼放棄他.

◎當你發覺你在固執己見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放下「我」,參考別人的意見。



(二)打破執著、拋開習慣!

◎每一件事情,其實都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在於你的心念想法,不要去執著於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什麼叫做「自在」?你內心放下了,人我執著對待也沒了,把自己都忘了,這樣才是真的自在。就像為師,你們現在看到的是這個竅手,她是個女的,可是為師並不覺得她是男或女。你們自己也是一樣,你們總是覺得是女孩子,就不能做粗重的事情,是男孩子,就不能像女孩子那樣期文,那都是你們自己的想法。真修的人是能把一切都看空,當你看空一切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在人我的看法、環境的順逆,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在的人。                                       

◎心裡想佛,就會看著佛;想老師,就會看著老師;想著蘋果;就看著蘋果,所以咱們不要胡思亂想。有雜念的時候,心不專,所想的儘是一些雜事,只在一念之差而已。請問,如果你到佛堂,看到不好的地方,是不是就不修道啦?                                                                     

◎別人一點點的缺點,都是給咱們做借鏡的,別人醜,咱們就不可跟別人一樣;就像為師看到徒兒都是上進的心、慈悲的心、想幫助別人的心,所以你們的一點點缺點,都不會影響到為師對徒兒的心。

◎如果說你一直有一個死對頭的人,為什麼會和他成為死對頭?就是你不讓他嘛!讓他,不就沒事了!修道要懂得看破,不要結因果。人家希望你怎麼做,都是為你好,為什麼還不退讓一步呢?退讓一步日子會更好過。試著去做做看,試著去改變自己。好嗎?                  



◎人生有一定要受的苦,不管你是做凡事還是做聖事,都會有必受的苦,但是在你做凡事的時候,有可能於無形中又招來更多的苦,那就是再結因果。所以為什麼說「無聖,凡不順」?你沒有這種聖心,沒有為眾生的心,都只為自己,又不知要自我改變,就會一直往牛角尖裡頭鑽,結果苦了更苦,沒事找事!所以才說不能離開聖事。當你在辦聖事時,是一種付出;在成全人時,反而自己被成全了,對嗎?



(三)修道修心,你的心修了嗎?

◎為師的徒兒是不是都傻傻的?傻人有傻福,徒兒們若真的傻,那也是傻得可愛,但是現在社會上的人都是外表看起來好像很能幹的樣子,內心卻是空虛的,一種是精明,一種是傻勁,你們是屬於哪一種?把你的心充實起來,充實之謂「美」,外表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內心是美的,才是「真修」的人,愈修愈年輕美麗了。



◎現在的修道人,慈悲心較容易,謙卑心較困難。學習謙卑的心,虛心求教,虛心去學習。古時人忠孝不離心,現代人忠孝不離口,上口不上身。                                                                                                               

◎每一個人的心思都不一樣,就好像琴。不同的心理,所彈出來的音也就不一樣;有弦的琴可以撥弄聲音,無弦的琴亦可撥出聲音,你可以用自己的心境演奏。人心變,局世也在變,人人皆需花一點心,來耕植此心。因此,人若不覺醒,有幾世可以浪費呢?                  



◎你們會覺得來佛堂很茫然嗎?不確定自己該怎麼做嗎?不知道來佛堂的目的嗎?你們只要想想從前的你,從前的樣子,從前的心態,想想你最苦的事情,想想那個難關,再想一想現在,有沒有什麼不同?今天的你的確和從前不一樣了,有改善了,因為你的心境更提昇了,問題也改變了。以前的你遇到事情,正痛的時候,是急於抓一塊浮板、抱住一塊木頭,只要不讓自己沉不下去就好了,看得很淺近,所以容易衝動、犯錯,甚至怨尤一堆。現在不同了,不再像以前一般,因為你們懂得遇事感恩,所以你求道、修道,值不值得?                                                                                                                           

◎我們今天出去被人家指指點點,說我們脾氣壞,說我們毛病多,這樣就很嚴重了,所以要好好的調適自己.

                                          

◎德性不足當然你講的話人家就不聽,怪誰啊?自己。從頭至尾講來講去原來是我們自個兒出了問題!



緣份的故事

你相信緣份嗎?相信緣份是早就註定好的嗎?
在釋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的故事中有提到.......
有一天他對著所有弟子在講經說法,
忽然他叫起了阿難說.....
“你拿一個桶子,到前方五里路遠的一個小村莊,  
向一個在井邊洗衣服的老婦人,要一桶水回來,
記得態度要客氣和善一點。”
阿難點點頭,拿著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
他想說,這麼容易的事,一定輕易就能辦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務。
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莊,真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婦在井邊洗衣服。
阿難,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恭敬的作揖,說: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向這年輕人,不由怒從心生.....很生氣的說:
“不行,這口井只能給這村子裡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許的!”
接著就把阿難給趕走了,任由阿難苦苦哀求也不為所動!
阿難無奈!只有帶著空桶回去......
他將他所遭遇的種種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場的弟子道來......
世尊點點頭,示意阿難坐下,接著祂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樣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莊;
一樣見到那個白髮蒼蒼的老婦還在井邊洗衣服。
舍利弗一樣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人,說:   
“老人家阿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向這年輕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彿見了一個很投緣的親人。
很高興的說:“行!行!來來,我來幫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給舍利弗後,又叫他等一下;
老婦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齋食叫舍利弗帶著路上吃。
他帶了整桶水回去,將他所遇到的種種情形,
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場的弟子道來..........
世尊點點頭一樣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難和在場弟子就很納悶、疑惑,   
問世尊是何種因緣?造成阿難和舍利弗這兩人有這麼大的差別。
世尊開示說道.....:   
在遠劫前的一世,這位老婦淪為畜牲道,是隻老鼠;
牠死在路邊被烈日豔陽暴曬著........
阿難那時候是個趕貨經商的賈人,見到這隻死老鼠,
心中起了嫌惡之心,掩鼻而過........
舍利弗那時是個正要赴京趕考的讀書人,見到這隻死老鼠,
心中起了憐憫之心,順手捧把泥土將牠掩蓋。
經久遠劫以後,現在他們見了面,產生這樣不同的差別待遇。   
眾人可以想像......
小小的起心動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惡果報,
何況是直接加諸痛苦在人身上呢!!
緣份真的很奧妙!!
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莫名其妙就覺得很討厭;
有時候又跟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或不是很認識的人產生莫名的好感,
就像我對你的感覺一樣。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四)坦蕩、平常的心,才能隨遇而安

◎修道要修到沒有罣礙,走到哪裡都能適應,都能心安理得、隨遇而安,都能把道繼續傳下去,如此不就跟仙佛一樣雲遊四海、逍遙自在了嗎?衪們不論困難或平順,都能安然的渡過、安然的接受,這就是「仙」啊!其實仙佛也會有碰到困難的時候,但不管順、逆,衪們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對。                                                                        

◎要當常青樹,就得時時保持心平氣和,當你心中沒有怨恨、沒有痴想、不與人爭時,才能時時快樂。但是如何才能經常心平氣和呢?只要用心、秉持一片公心,就可以了。就像為師,有沒有特別疼愛哪一個,或特別討厭哪一個?為師可以做得到,相信你們也可以做到。



◎  良田,指的是我們的一顆心,它主宰我們的一身,因此,做事若心不在焉,則不會成功。佛家所說的「掃三心飛四相」,儒家說的「三省其身、四勿其心」,在在皆指此心。修持若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心中就有所得,而追求人生的目標,或生命的意義,也在在都靠此心,其中最重要的是──踏實。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就是強調踏實的重要,修道人要踏實才能久遠。



(五)拋開推拖、怠慢的心
◎有的人修道心態只想過逍遙自在的生活,將辦道變成副業慢慢來,以修道為主,辦道為輔。現在什麼時候了,還不知道天時緊急,不知道要趕緊多救一些人,有沒有?現的時候可以盡情的玩,但到了該辦佛事的時候還是應以佛事為重,做該做的事,才是重要.
                                                                                                                                   
◎你們現在的努力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要「顧佛祖也顧肚子」嗎?你們現在努力的做凡事,就是希望現在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而做聖事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但你們有沒有想到自己可以活多久?不能預料,是不是?如果說將來末後的選精拔萃,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很巧被你們都考上了,那時候有多久,一萬零八百年是不是?所以你們是為了將來而做的。現在要做的是「重聖輕凡」這件事,而不是永遠都做「先顧肚子再顧佛祖」的事。能不能做到,關鍵就在你願不願意去做而已!所以不是仙佛救不救你們,而是你們要不要讓仙佛救的問題,對不對?     
                                    
◎今天你們走上了修辦這條路,就要去接受它、去做它,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使命、自己的角色,這是你們自己的選擇的!如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的,為師也很難過,明白嗎?末後了,善惡功過要刷清,這資格是怎麼選拔的?如果現在就要刷清的話,可能很多徒兒是要被刷掉的。為師都知道你們每個人走得很辛苦,這種聖凡要圓滿兼顧,為師怎麼會不瞭解你們的苦呢?但為師還是希望你們要好好的面對自己,好嗎?

1、德性篇
德性,是修身的根本。身口意三業要清淨。化性,可以隨圓就方;反省,可以終身寡過。末後修道,以德性為重。只有大無畏精神,能消劫息考。

仁者無敵,一個人若有才而無德,便會遭來別人的嫉妒;如果能力強,德行就要愈齊全才行。一個有仁德的人,大家都會心甘情願地跟你在一起。

道是本來面目,德是當然的行為,辛苦而為者,是有德者。你要學習率性而行,把當然的行為做出來。

禮貌是一個人修養的指標,涉及一個人的德性,也表現道的親切與尊貴。所以初步的功夫,要做到「非禮勿視」,道德經不是講「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嗎?
眼不見心不亂,慢慢的就習以為常了。這一切都要心正,從根本處下手。別人的德性要多發揚,切勿常記他人的缺點,修道要有寬大的心,要學彌勒的心,多包容他人。不管你站在什麼層面,都要素位而行,本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動、感化他人。因為「佛道欲成須靠自己,仙體欲得須自修煉」,惟有一片天心地付出,才無有煩惱,相反地,一切只為了自己,只會惹得一身的煩惱。

做人不可虛假,就算短時間別人看不出來你的為人,時間久了,早晚會被看穿,所以不要自欺欺人。修道要蘊含德性,德性是什麼?那是誠於中、形於外的表現。若真心想幫助他人,就不求回報,默默地去做,這才是真德性、真功德,記得「養德」!「德」不在於口說,德性的好壞,是要讓人去感受的。

2、戒律篇
以戒為師,不致放逸。當下就是道,盡心就有道。要修道,就要圓滿人道。修道六字銘─改毛病,去脾氣。

戒律要守,這不是做給人看的,是做給自己看的。你們修道是圖個表面功夫而已嗎?別人看得到的地方,就做得戰戰兢兢,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就鬆懈得很,這就是表面功夫。遵守佛規禮節,尊敬仙佛,戒律要好就要謹言,一個默語戒都守不好了,更何況其它的戒律!

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大事、小事,一定要有誠敬的心,叩首有沒有誠敬的心在叩呢?如果沒有,有叩跟沒叩是一樣的。雜念太多了,連叩個頭都不能專心,胡思亂想,這就是誠敬心不夠的原因。戒律的作用,不就在收心,收攝那個妄動的心嗎?

3、心念篇
當你有心結時,如何打開?打破執著,拋開習慣。修道修心,你的心修了嗎?步聖途而非貪凡福,修天爵而不求來世福。昇降關鍵,要堅持到底。坦蕩、平常的心,才能隨遇而安。常保初衷,成道有餘。拋開推拖、怠慢的心。

怎樣才能「改變自己」?想想自己的心結到底在哪裡?為何事而想不開?為什麼走不出來?受到什麼阻礙?要把這些問題看清楚,為什麼會做不到,問題在哪裡?為什麼常會覺得很為難,是不是個性上的問題?為什麼會覺得很無力?
為什麼人家可以走得很好,而我卻重心一直都不很穩?是哪裡生病了?修道不是都講「轉念」嗎?聽課都聽那麼多了,會不會轉?

過於恐懼,就沒辦法得其正?過於好惡也沒辦法得其正啊!你修道修得愁眉苦臉,什麼原因啊?心結沒打開是不是啊?修道身心不健康,讓人家覺得是變態,可不可憐啊?修道修到最後,腦袋裡不裝道理,只裝一些是是非非,可不可悲?身為前面的人,你腦袋裝著某人怎樣啊!某人要改進啊!那是最可悲的。

每個人都有眼睛,每個人都會看,現在人最大的毛病,多說少做,有沒有感覺?道理每個人都會談,每個人都會說,是不是啊?如果不會去得罪別人,你也可以扭曲事實,這種事你也可以做嗎?那怎麼辦呢?正義誰來伸張啊?(自己)。
當你心有千千結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解鈴還須繫鈴人,心中的障礙須自己去突破,再怎麼溝通不了的,也要試著去溝通。當你聽了許多的是是非非、毀毀謗謗之後,你還是要告訴你自己,要來道場,道場需要你。

當你處在逆境考驗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要以樂觀、感恩的心態,來面對這種種的處境與困難。當你與同修有分歧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辦上天事,一定要同心同德,才能夠圓滿達成任務。

4、火候篇
相見容易,相處也容易。合得天意,自然如意。
獨處的時間可能會多於與你們前賢相處的時間,你們都知道「道在日常」,你們可能很會在團體中生活,但卻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與那個心境相處,平常你可能都無法把它調適得很好喔!就像有時你與道親在一起辦事時,會道氣充滿,一但回到家,經過了一個禮拜、一個月,或更長久之後,你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了,接下來該如何讓這顆道心保持得像在佛堂時的道氣呢?外在的是與人的相處之道,內在與心靈的相處,卻不容易了。是不是?

怎樣才叫做隨遇而安呢?不論你們在哪個國家、哪個家庭、哪個工作崗位,都要各安其份,也就是安守你的本份,不要有不平的心。是你的命,就要安你的心、安你的命,把你的心抱持在最平和的狀態。如果你還有怨恨、忌妒,就很難隨遇而安了。

處世不圓融,做人才會有缺陷。不要刻意顯露自己,凡事都喜歡讓自己成為主角,難道你們忘了「紅花也要綠葉襯」嗎?如果你要一再地強出頭,到頭換來的,可能是一堆的煩惱喔!

處世要有方圓,要能行方處圓、活潑玲瓏、隨機應變,遇事才能圓滿,做事也會理路明確,否則就如困在茫茫滄海之中,沒有舵手,寸步難行啊!

5、愿行篇
以佛愿為己愿,以師愿為徒愿。立愿了愿,盡心了愿。了愿才能了苦,了苦就能了罪。不要口頭立愿,以為事小。口頭立愿一樣是愿,你立愿不了,還是不行的。立愿了愿,盡心了愿。

想自已這些年來進昇了多少?外功縱然做得少,也要讓內德培養得好:可以默默地付出,是不是真的立愿了愿了呢?自已立的愿,還記得嗎?實行了多少?每天都要去想想。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在了愿嗎?

何謂盡心?心是否在眾生身上?心能和道契合嗎?你們對道盡了幾分心。渡人、講課、辦事就是盡心嗎?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真正用心。想想,平時對道是否真的用心了?用心才能真正了愿!

只要守住求道時所立下的十條大愿去謹慎奉行,自始至終地矢志完成它,相信一定能回得了天,也一定能超生了死的。

要盡人事、聽天命,不要劃地自限,愿力又怎麼伸展。

修道修心、辦道盡心,了愿才能了苦。了苦就能了罪。人生路途長且速,可是修道的路途呢?難免也是坎坎坷坷的。既然知道這一點理,那麼道場受了些風風雨雨又怎麼會支持不住呢?為什麼稍遇到挫折就退縮不前進了呢?問問你的良心吧?(聽聽老天的聲音)且該曉得你立了何愿,不是立給前賢看,更不是做給仙佛看,你們前人苦,犧牲奉獻,都是在各了各愿,但是,你們自己的愿呢?

你想了罪,要如何了呢?用什麼了呢?了罪得要有大愿哪!你沒有愿,就會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不會珍惜你的人生。你忘了你的愿,造罪累累,苦的是誰?為何不珍惜你現在所結下的緣,好好的惜緣,圓你這個緣呢?

每個人從理天下來皆是立愿而來的,不怪你來到人世間迷失了自已,忘記了誓愿,可是一旦你進入道門,擔了神聖的職任,就不得不再提醒你們!要知道,你一人墜、萬人墜,九玄七祖皆遭殃?且不要以為你一個人事小,只不過是造了小惡、小過,要知道「滴水雖微,漸盈大器」,不要小看一滴一滴的水源,一點一點的小過:漸盈大器。

人生似苦海,你要在這苦海中撐舟,各個都是舵手,凡若是把舵不住,起了波濤洶湧:你撐得住嗎?這個舵就是你的愿,你的方向。

修道就是借假修真,藉相明理,明理之後才能向前一步。

末後修辦方針:你有何心態,就招感什麼魔;依賴感應,了不可得。

您放開了私我,以大體為前提了嗎?心偏私了,左道旁門可能就是你。

永遠都要感恩:飲水思源,知恩感恩;真正的感恩,要產生報恩的行為;壓力是激勵,逆境要感恩。(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珍惜知足的人,經常製造快樂;惜福的人,必能造福。把握行功了愿機緣,能做就做;珍惜彼此的相遇、相知。

無我無私的志向,才是大志向。立何志,成何人。立志要果決,切勿猶豫後悔。志要恆,才能成大事。立三不朽業,享萬八逍遙。

(摘錄自:明德出版社《老師的話》,第十一集)

※  德性是某一類心靈性質的統稱。這些性質包括寬容、愛心、守信、孝順等等。具備這類性質的人我們稱他為有德性的人。但是,有一點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產生混淆的是,德性常常和道德規範混為一談。這兩者有些類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  
當我們認為我們應該遵守某道德規範時,即使做起來很困難,我們還是可以用意志力強迫我們自己去做。那麼,我們看起來就像是有德性的人一樣。例如,我可能覺得我應該幫助別人,那麼,雖然我不喜歡但我還是強迫自己去幫助別人,從別人的眼光來看,我就像是一個有德性的人一般。但是,我可能不是。

外在的行為不足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一個有德性的人。因為,一個有德性的人最重要的是內在的某種心靈狀態,而不是外在的行為表現。

有愛心的人,內心會去關心別人,當看見別人有困難時,會自動自發的想去幫忙。當看見別人的難關渡過之後,心裡會充滿喜悅。有寬恕心的人容易原諒別人的錯誤,不會對別人所犯的錯誤耿耿於懷。這些德性並不只是做出什麼行為,而是一種特別的內在心靈狀態。這不能跟一般的道德混為一談。
有德性的人去幫助別人並不是因為他認為他應該這麼做而強迫自己去做,而是打從內心想去幫助別人。

遵守道德規範而沒有德性的人生活其實並不快樂,而且會加諸一個相同的道德標準在別人身上。而有德性的人可能會做和那些僅僅遵守道德規範的人一樣的事,但生活卻很愉快,而且較不會加諸相同的道德標準在別人身上。

這個社會上,有德性的人少。或者,換一個說法,這個社會上真正啟動自己內心的德性的人少。儒家與佛家都相信人有善的本心,但這本心是被蒙蔽的。現代社會的競爭與錯誤的思想陷阱使得人心充滿著醜陋的心機,活在一個骯髒的自欺欺人的假像裡,而難以自拔。更糟的是,還引以為傲。所以這篇文章雖是網站上po來的,但我看過這篇文章後,我想,德性的定義是,發自內心對道德嚮往卻不被拘束的一種情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悟見天道網 網址:na.hpc.tw 微信ID:myoktw google-site-verification=6ij7kFXPFawzrQw9kXd_FVRWASmY5mHnEEE7CbSnLNc

GMT+8, 2024-12-31 01:21 , Processed in 0.0813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Free Web Hosting